這本書念完好一陣子了,不過事情多就一直丟著沒寫;
書中的內容就如封面所寫,討論這十個直覺偏誤。
我覺得這本書念起來的好處就是,大家在生活中一定有一些可以帶入這十大偏誤的例子,所以念起來就很有參與感。接下來就看看這十大偏誤和我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吧...
1. 二分化直覺偏誤
從小的生活教育,常常是從二分法開始,不是【對】、就是【錯】;不是【我的】、就是【別人的】;不是【富有】、就是【貧窮】。
這使得長大之後,在看世界時,也常會用二分法去做歸類;然而,就像對和錯,常常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很多事情都有一些灰色的地帶。就像有沒有錢這件事,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落在常態分布區線的中間,而真的超級有錢和超級沒錢的,其實比例相對低。
減少二分化的直覺偏誤,也可以避免對立和誤解,不是北部的生活就都是富足快樂,而南部就是又老又窮...
2. 負面型直覺偏誤
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負面型的直覺偏誤就像是這句話所說;不管是在新聞媒體、報章雜誌,一些負面的消息重覆被報導,造成世界好像越來越壞。
就像只是在中午吃飯看個二十分鐘國內新聞,就覺得台灣真是個鬼島;而晚上看個國際新聞,就覺得世界大戰就要發生的感覺...
然後就會始懷念起 "The good old days" (記憶中的那些美好時光);有如前男/女友,永遠都是一個最美好的存在一樣...XD,其實多些反思,現在的其實也不差,甚至是有很多好處是你沒用心觀察的。
3. 直線型直覺偏誤
這種對於我這種數學不好的,最有感了...線圖有各種型態,直線只是最容易理解的,因為這也是我們最早接觸到的線。
不過,很多的事物,都不是照這樣的趨勢變化;像大家應該都聽過「指數級增長」,或是那個勵志小品,每天增加0.01,365天後,就變成37.8的故事 (反之,0.99在365天後,就變成0.03)。
這些在一開始接觸到,都會覺得腦洞大開,發現新大陸一樣,就是因為多數人直觀還是以直線的變化去思考。其實,再回頭想想,成長也會有天花板效應,真的有辦法成長那麼多嗎?
4. 恐懼型直覺偏誤
為了趨吉避兇,恐懼型的直覺,在演化的過程中,就被保留了下來;古早年代,要是看到同村落的人,在接近森林時,被猛獸抓走,下次自己在接近時會不會就更加留心?
一直到現代,相信只要最近連續幾件飛航安全事故出現,大家坐飛機前一定會思考再三;或是像前一次的火車出軌事件,很多人應該會打消出遊念頭,或是改坐其他的交通工具。
然而,飛機的事故率,比你開車上高速公路還低,你怎麼還敢每天通勤上下班?害怕,往往會扭曲你看到的世界;而前面提到的負面型的直覺偏誤,又會更加重你的恐懼...試想,哪家媒體會報導,今天的航班,有99.99%都是平安降落的?
5. 失真型直覺偏誤
事情都要有個比較的基準,統計的方法不同,說出來的故事就會不一樣;就像之前聽過的笑話:台灣民眾平均都有一顆睪丸...這樣的數據,能夠表達什麼嗎?
或是之前行政院日前公布今年(107年)第一季實質總薪資達每月5萬9852元,一堆人跳出來說【對不起,我拉低平均薪資了】
又或者是在旅遊上,大家總覺得在中東好像都打來打去的,應該很危險,都不敢去那兒旅遊,而事實上呢?是不是又被你得到的這些片面的資訊誤導了呢?
6. 概括型直覺偏誤
其實這個和前面談到的二分化直覺偏誤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正大腦為了方便處理資訊,就把事情做分類,然後丟進去就當成是一樣的。常常會和自己的成長背景有關,不自覺地就為各式各樣的東西,貼上了分類標籤。
像我在做臨場服務時,常會有傳統產業的人資主管抱怨說人不好找,大家都覺得他們是3K產業 【註:日文中的骯髒(kitanai)、辛苦(kitsui)、危險(kiken)】;然而,很多廠區的環境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惡劣;反之,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服務業,也有很多職場上的辛酸和風險。
另外,我喜歡提旅遊做例子,大家應該覺得非洲是有點落後的國家吧?那你知道,在攀登吉力馬札羅山,中途的山屋都比台灣設備還要好嗎?
有人說非洲好像太遠了,我一輩子也不會去,那舉日本為例好了,大部分對日本的印象就是很先進,很乾淨;但你知道日本也有三大貧民區嗎?(東京的三谷、大阪的西成、橫濱的壽町)。
7. 宿命型直覺偏誤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改變,即使變動的不多,日積月累之下,有一天會讓你耳目一新!要知道沒有什麼是會恆久不變的,知識如此、社會也是。
就像你跟20年前的人說手機的概念,他們可能還停留在又大、又貴、又難用的印象,然而現在卻是人手一機!
而在書中,非洲聯盟主席的一番話,更是把宿命型的直覺偏誤做了一個最好的註解。她是這樣說的:「50年的願景是,非洲人會成為歐洲所歡迎的觀光客,而不是歐洲所排斥的難民。」
8.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當現在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時,常常就會落入單一觀點的直覺偏誤;大家都用自己的專業去省視一件事情,而忽略了專業有其極限,常常不能看得很全面,當臉皮拉不下來時,就無法了解其他切入的角度了。
醫學也是如此,當你的訓練背景、每天接觸到的案例都是這一類的,自然會把新遇到的個案,先試著套進之前的經驗之中;但是如果這個病從一開始就不曾出現在醫師的腦海中,就很難去診斷出來。
書中有句諺語說的很好:「當你手上有一把鎚子,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會變成釘子。」;大家一定會用現有的資源,以最習慣的方式,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套用到職業醫學上,常常勞工和主管的認知上有很大的差距,只在診間或諮詢室是談不出個所以然的,所以到現場走一遭,從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事實,再重新溝通,許多卡關很久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9. 怪罪型直覺偏誤
指責一個人,把所有問題都丟到他身上,往往是最輕鬆的處理方法;然而,對日後再次產生相同問題,卻沒有預防的效果。
在許多情況下,一件意外所以會發生,都是系統上一個一個的環節連續出錯所致;不去省視系統上的問題,而且把發現問題的人處理掉...這是本末倒置。
就像在診間看診,父母常常焦急地帶著發燒的小孩,在診療結束後,往往要補上一句:「這是不是被別人傳染的?」當我回說:「是呀,這多半是被傳染的」。他們就會帶上笑容滿意地離開。不過,我常常會叫住他們再碎念幾句:如果小朋友剛開始上學,就一直生病,可能要省視一下他的衛生習慣?是不是不喜歡洗手?還是常會去和別人搶分享食物?
不要所有的錯,都是They的錯,卻少了些自省。
10. 急迫型直覺偏誤
1111剛過,你是不是也在特價下,買了很多本來用不到的東西呢?只因為...再不買,接下來就沒機會了!這個價錢還要再等一年呀。
在情急之下,很多理智都派不上用場,往往是用下意識地去做出反應,也就造成了急迫型直覺偏誤。其實很多事情都沒有那麼緊急,多給自己一個深呼吸的時間,多想幾秒,或許就有不同的做法。
購物如此,投資也是;當股市名嘴說,現在就要觸底反彈了,你看看之前我們操作的績效,這波沒跟到,你就少賺50%,限量開放只到今天。那你是不是電話就打進去了呢?還是你真的會停下來查一查他所說的績效?問問朋友是不是有加入會員的?
結語
直覺的存在,就是為了讓腦子可以少做點事,人的演化,就是以節約能源為最高宗旨;但是這樣的狀況,可能衍生出很多問題。
以身體為例,大家一定都有惰性,能躺著就不要坐著,能坐著就不想站著;但是節省了那麼多能源,也沒有吃少一點,久而久之就變成代謝症候群了。
腦子也是一樣的,如果習慣了什麼事都用直覺去判斷,少了思考和求真的過程,久了也會慢慢退化的!或許哪天,就有人會對你說出:『腦子是很好用的東西,希望你也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