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應該大家都講到爛了!不過還是推薦自己看一下,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獲。
我還是整理一下我自己的心得,以便日後來回顧。
會想看這本書,主要是看到書底的「一萬小時法則」有何漏洞?
這讓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去打破這個很多人都會引述的理論。
註:一萬小時法測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先講我自己最好奇的這點,在書中的解答是什麼:其實不在於幾個小時,而在於你是否用對了方法;否則,我從小到現在,電玩也打了超過一萬小時,怎麼沒變成電競高手,在大學還會被室友狂電?!
所以,什麼是刻意練習的方法?
1. 有目標的練習
以上健身房為例好了,如果你想要達到每週應該有的運動量,那就要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果你想到練出線條,飲食的調整和有阻抗性的運動就應該加入你的菜單。而不是偶而想到自己交了會費,怕浪費錢,去動一動,吹吹冷氣,那永遠無法有進步。
就像你街頭籃球3打3,打了1000場 (應該也超過10000小時吧?),也不可能進軍NBA,反而要從基本功練起。
2. 找到領域的專家來學習
這也是現在越來越多專業課程的原因,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要有比你強的人教你,自然就可以從中偷到一些東西;然而,隨著你持續進步,就要找更專業的人來教你,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書中也提到了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專家可以直接學習怎麼辦?那就要了解這個領域要表現出眾,需要具備哪些客觀的特質,以此為目標來訂定自我的訓練計畫,配合下面的方法,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斷突破,並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我回饋,即時修正方向,也可以達到成效。
3. 跨出舒適圈
其實就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野心吧!「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像開車一樣,一般已經會開車的人,就會有習慣的路徑和方法,握上方向盤,就進入了自動駕駛模式,雖然最省精力,但也因此就定型了。哪天有空時試試看,規劃不同的路徑,說不定,你會找到一條更快回家的路 (或是沿途風景更美的路)。
回歸到醫療本業,家醫科的看診模式,一般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期就會慢慢的定型下來,在訓練的時候還可以藉由跟診,不斷地去吸收其他老師看診的精華,一旦成為主治醫師獨當一面後,要怎麼對自己的看診品質提出質疑,並不斷地改進,其實就需要心態的調整,以及下面提到的即時的回饋系統。
4. 即時的回饋系統
「當頭棒喝」,可能是最難堪的情境,但一定會是印象最深刻的。在醫師訓練的過程中間,往往被電到飛起來的時候,就是念書念最多,成長最快的時候。
但是,醫師最大的老師還是病人,不論是疾病的診斷,或是和病患的諮詢、衛教,都可以從病患的舉手投足間,感受你的說明是否能讓他了解,而不斷地從中去微調看診的模式,才有機會可以不斷進步。
結語
這本書書腰的標題是這樣下的:「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
我很同意這樣的說法,小時候連接個電話都不敢,更別提是上台演講了,可能三魂七魄都不知道要去哪兒招回來了!經過練習,我現在可以在需要與個案互動的科別繼續執業,偶而也可以接一些演講活動而不怯場。
看完這本書後,我自認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可以不斷進步;光是想到可以不斷學習和成長就覺得興奮不已。
那你呢?要不要也從日常生活中試試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