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健康工作者效應


很多人應該看到這個標題,就直接上一頁跳出了!我保證,這個主題在生活中一定用得到。再多看幾行吧?

「健康工作者效應」(Healthy worker effect),是在統計學中重要的一個偏差,也是在修習職業醫學時一定要了解的一個問題。

主要是指在職業病研究中發現到工人總死亡率較一般族群為低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健康不良者無法從事某些職業所造成。例如在職前體格檢查時,有些健康狀況較差之應徵者可能會被篩除,而在就職後,如發生慢性或其他疾病者也可能會自動離職。因此,如不考慮此種效應,而將勞工之死亡率直接與一般人口之死亡率相比,則會產生選擇性的偏差。

好了,定義知道了,那我們就收工下課了!阿賢,你開玩笑吧,看你寫這個,那我去WIKI一下就好了,還浪費我的網路流量做什麼?沒錯,我們今天要從三個角度來看這個死板板的學術名詞,究竟在職場中有什麼影響。

1. 職業傷病申請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勞工在工作中,開始有一些身體病痛,而無法負擔現任的工作,最後可能就是選擇自願離職,好好養病,或者因為賺錢的能力下降,而被雇主百般刁難,最後解僱。

在臨床上,大部分都是勞工覺得不舒服,實在做不下去了,就帶著一身病痛離職;然而,如果真的是職業造成的疾病,還是可以申請職災傷病給付(工資補償)及職災醫療給付(門診住院補貼)。

有些勞工則是會擔心,「老闆對我很好耶,這個病是自己的問題啦,申請這個會不會讓老闆被罰錢呀?」不會!不會!不會!現在勞保的職業災害保險,是採取實績費率制,就是看該行業別發生職災的比率,再對於職災發生率較高的行業徵收較多的保費,反之則減收,不會單純針對某一間公司,除非職業災害保險給付總額占應繳職業災害保險費總額之比例超過80%者,才會調整該公司的費率。

有些勞工則會覺得,這樣是不是「抓耙子」的行為呀?勞檢會不會來查我們公司?真的是聽到我都想請他當員工了!不會!不會!不會!除非發生重大的職業災害,不然勞檢很忙的,不可能每件職業傷病申請都去現場看,所以請放心申請。

最後則是真的遇到惡老闆,看到你有傷病,能力下降就想把你逼走,如果確定是職業傷病,雇主是不能任意終止勞動契約的。(下面附上說明)

勞工於職業災害醫療期間雇主不能與勞工終止勞動契約,法律之禁止規定,旨為保護勞工權益,但勞工若有惡意行為則不在保護範圍之內,諸如無正當理由之曠職等。又據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23條規定,以下三種情形者,雇主依法給付資遣費或退休金後,可以合法終止勞動契約為:
雇主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致事業不能繼續且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雇主歇業或重大虧損經主管機關核准者。
職業災害勞工治療終止,經公立醫院診斷確定心神喪失或身體殘廢不堪勝任工作者。


2. 外勞勞動權益


台灣的外籍勞工,統計到上個月底(105/11),人數已經來到了618,924人(資料來源為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其實從工業區附近林立的各式東南亞雜貨店、小吃店,也可以感覺到他們的人數變多。

雖然很多雇主很照顧外勞,但也有一部分是把他們當免洗的勞工,讓他們從事高風險的作業,反正真的出什麼狀況,三年約到就不再續約,再換一批新的來做就好。再加上語言及溝通上的不良,常常很多的職業傷病都是被低估的。

就像我執業的診所,也常常有外勞來看病,很多都希望能不能打個針或是藥開強一點,讓他們快點好,不要請太多假;問他們要不要申請職業傷病,還被嗆說:我們來這兒是賺錢的,申請什麼職業傷病,很花時間,又不能拿到和工作時一樣多的錢,還是快點回去上班才好。

不過有人應該會拿最近出爐的兩個數字來嗆我,台灣104年的職災給付千人率為3.191 (資料來源為勞動部),而外籍勞工104年的職災給付千人率為4.193 (資料來源為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這樣看起來,外勞比較不耐操,動不動就申請職災;是不是也要換個角度想,外籍勞工從事的職業風險都較高,所以申請的比例較高?

再細看這兩份資料,營造業職災給付千人率11.107,而外勞在營造業的職災給付千人率僅0.129,是他們都沒有去申請,還是天生神力,很適合在營造業工作,就留給大家思考了。

3. 企業文化形成


剛剛講的都是在身體方面的,如果健康工作者效應體現在心理或是社會層面呢?那就要提到另一個類似的統計學名詞「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阿賢,我忍你很久了,前面講了一堆硬邦邦的東西,現在又弄一個新名詞,我真的要上一頁退出了!

俗話說的好,「死人是不會說話的」,在職場中則是「離職的人是不會說話的」,一些大的企業、大公司、大醫院,甚至微觀到其中的小局處等,都會存在這個現象。總之和單位理念不合的,就會被邊緣化、被職場霸凌,最後忍不住就離職了,能留下來的,就是認同這個想法,所以對新進人員的訓練,也會帶著這樣的氛圍繼續傳承下去。

說得好聽一點,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企業的文化,說得難聽一些,就是一個組織的僵化;在臨廠服務時更是有這個感覺,如果安全衛生的主管,只是想要符合最低限度的法規要求,那廠護或是廠醫想推什麼健康促進,都推不動,甚至有些廠護還會因此離職。

所以只要是管理職的人,一定要多和不同領域或公司的人跨界交流,才不會一直待在同溫層裡,最後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自己覺得舒服、喜歡的,路只會越走越小罷了。

結論


扯了那麼多,最後還是要回歸正題,宣導一下職業安全,如果對職業傷病申請有疑問,請洽各地傷病防治中心(連結在此);現代社會可以正常運作,都是各行各業配合才能達成的,職業不分貴賤,請多給幫助你輕鬆生活的人,一個會心的微笑吧。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卡車司機的職業風險


卡車司機是個很辛苦的職業,廢話,哪個職業不辛苦?
長時間開車,究竟會產生哪些職業風險呢?
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1. 腰椎間盤突出

有人可能會說,阿賢醫師你和我開玩笑吧?開個車會到椎間盤突出,那我每天開車上下班,是不是也要來報一下職災了呢?
我真的沒開玩笑!根據勞動部發布的「職業性腰椎椎間盤突出診斷認定參考指引」,可能會暴露到全身垂直振動的職業駕駛,如:大卡車、水泥車、預拌混凝土車、貨櫃車、聯結車、重型推土機、壓路機、 起重機、以及堆高機的駕駛,都是高危險群。
一定又會有人說,開個車怎麼會全身振動?是車震嗎?會不會太誇張?真的一點都不誇張,我剛好有機會到現場進行職業病的訪視,馬上在副駕駛座體驗了什麼是全身垂直振動。坐在很高的卡車車頭,雖然司機大哥已經先提醒會很顛簸,自己心裡也有個準備,但是壓到路上的水溝蓋時,還是震個措手不及。大哥還笑說,這台的避震還是剛換過的呢,要是坐到一些已經漏油的,可能會震飛到車頂吧。(不知道他是不是開玩笑,還是誇飾了)

2. 路怒症

根據美國職業司機的調查,約有30%的職業司機有這個症狀;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我們平常不是每天開車的人,在路上遇到三寶可能都會壓抑不住自己的情緒,更何況是整天都在開車的卡車司機,而且他們可能還有趟數及時間的壓力。看到小車在那兒切來切去,多少會影響到情緒。

3. 胃腸疾病

還記得電視廣告的那位計程車司機嗎?「三餐不定時,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卡車司機也會遇到一樣的狀況,甚至更嚴重。常常跑車的途中,沒有地方可以停下來好好吃飯,等到了目的地,早過了正常用餐時間了。或是買到車上,只能用停紅綠燈的空檔時間狼吞虎嚥一番,這樣對於胃腸的傷害都是很大的。

4. 尿路結石

卡車司機大多為男性,所以產生泌尿道感染的比例較低,但因為長時間開車,上廁所不方便, 所以常會選擇水喝少一點,或是憋尿,造成尿液濃縮,自然結石的風險就比一般人還高。

5. 肌肉筋膜疾病

開車常常處於一個固定的姿勢,長時間下來,難免就造成一些肌肉筋膜的緊繃或拉傷。之前在受訓時,也遇過有職業小客車駕駛自述因為每次停紅燈,都會進P檔,拉手剎車,因為這樣反覆的動作,造成右手的肌肉拉傷,想申請職業病,雖然最後檢查結果正常,沒有成案,但這的確也是職業駕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像是方向盤很重手不好轉、離合器不好踩,造成拉傷的主訴,都是曾經聽過的。

題外話

大卡車的死角真的超多的,真的坐上駕駛、副駕駛座,車頭前方、車側、車尾等很多地方,根本是完全看不見!大家真的不要開玩笑,想說貪快鑽一下,司機應該會讓我吧?大部分的情況是司機根本沒看到你,過了快個幾秒,沒過就慢了七天。
另外,大車剎車需要距離和時間,特別是在載著很重東西或是液體槽車的時候,不要突然插隊到大車前面,否則停不下來的時候,就直接從你後面撞上去了。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家庭清潔員的職業風險


最近年關將至,大家一定想好好幫家裡來個大掃除,
隨著雙薪家庭變多,家庭清潔或是家事管理公司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

最近的日劇「月薪嬌妻」也即將畫下句點,想必很多人一定會覺得 星野源必須死 意猶未盡,
趁著這個熱潮,我們來看看家庭清潔員會面臨到的職業風險吧!

做家事可說是集所有人因工程危害之大成!難怪做多了都變成黃臉婆
咳咳,是偉大的老婆。
農曆年前,診所就會有很多大掃除造成的肌肉拉傷來看診的,
更何況是以此為職業的家庭清潔人員。

1. 肩部危害

高舉過肩的動作,都可能會造成肩部的傷害,像是晾衣服等,都需要反覆的高舉過肩;如果是過年要曬曬棉被、床墊等重物,在放上曬衣架時,都可能會造成急性的肩部受傷。另外在清理較高位置的牆面或是玻璃時,也會造成重覆性的高舉過肩動作,建議使用一些長柄工具做為輔助,減少風險。

2. 肘部危害

刷洗器具的動作,不管是刷玻璃、刷流理台、刷浴缸,都容易造成肘部的傷害,因為往內刷也用力,向外推也用力,所以「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就是常見的疾病。

3. 腕部危害

擰乾毛巾、擦桌子、切菜、炒菜等等,手腕部的過度扭轉及反覆性的動作,都會提高「腕隧道症候群」的風險,造成手指末端麻、痛、無力等症狀。

4. 手指危害

反覆的抓握及施力,都可能對手指部分的軟組織造成危害,而產生像「媽媽手」或「板機指」等傷害。

5. 腰部危害

常見於搬抬重物時產生,有時候要把床架、沙發或是冰箱等等大型傢俱移動,清理下方區域時,就容易因為姿勢不正確,造成傷害,也就是常說的「閃到腰」。所以重量過重的物品,建議以兩人為一組來移動,以減輕負擔,避免傷害。

6. 化學性危害

清掃時,常會使用到水及清潔劑,這些對皮膚來說都是刺激物質,長期下來,就會造成「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或是大家比較常聽到的「富貴手」。建議做家事時可以配戴手套,結束時,多使用乳液保溼。

結論

恭喜你,做完家事,也集滿了一身的病痛了!自己整理家中,還可以慢慢調整自己的節奏清理,分成不同的時段,慢慢完成。但是家庭清潔員是拿錢做事,可能今天就是來清理排油煙機和浴室,這樣高強度的重覆性刷洗動作,就可能馬上出現上述的症狀。所以,在享受出門半天,回家就有煥然一新的起居空間時,也別忘了他們的辛苦付出。
如果你是以此為志業或是剛好準備大掃除,那別忘了去準備一套好用、省力、順手的清潔工具,一定會事半功倍,避免受傷。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勞保黃牛為什麼會存在?

圖片取自勞工保險局粉絲頁

一直覺得勞保黃牛是個很神奇的存在,為什麼會有人要被抽那麼多的傭金?
在這個什麼都DIY的時代,常常有人看病都自己先GOOGLE一遍,
為什麼申請勞保給付不要自己來?

這一些問題,都在修了職業醫學之後,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在這兒分享一些在職業病門診看到的情況。

還在當職業醫學科培訓醫師的時候,門診常常有著一位穿著得體,梳個油頭的中年男子,手上總是拿著一疊厚厚的牛皮紙袋,每次都帶著3-4個塵肺症的個案來開立塵肺症的診斷書和勞保失能診斷書。那時候菜嗶叭的,就問門診的跟診人員,那個人是誰呀?為什麼常常出現在門診,而且對塵肺症的診斷基準,比我們還熟。門診護理師只淡淡的回了一句,他就是牛哥呀!你們多跟幾次就認識了啦。

那時候說的牛哥,其實就是勞保黃牛,我們後來都戲稱他是「民間的個案管理師」,他手上的牛皮紙袋,就是分門別類整理好的塵肺症案子,案子的量比我們任何一個培訓醫師還多;清楚地記錄著每個案子的回診時間,要做什麼檢查,是否已經申請重大傷病,塵肺症的嚴重程度等等。

我在收案時,也常好奇的問問個案,為什麼會請那位先生幫忙申請?怎麼不自己弄一弄就好?常常得到下面的幾個答案:


1. 朋友或同事介紹

民間的個管師都會去可能群聚的地區收案,像這位牛哥就是專攻塵肺症,所以活動的範圍在三峽、鶑歌一帶,主打從陶瓷廠退休的員工,所以大家口耳相傳,退休之後,還可以從勞保局那兒拿到一筆不小的津貼,就都去找他辦理。
(偷偷問介紹其他朋友有沒有回饋,大多是笑而不答)


2. 申請的流程很繁瑣,搞不懂

試著用「勞保」「塵肺症」「申請」等關鍵字,只查到一篇1999年的文章,「塵肺症老礦工申請勞保殘廢給付程序說明」,其他都沒什麼有用的資訊,雖然勞保局已經很用心在推廣簡化申請流程,但就塵肺症的部分,真的不是很友善,也難怪這些退休的老員工根本不知道怎麼處理。
簡單分成三個部分說明:

A. 拿表格

要拿什麼表格,記得直接到勞保局,或先打電話去問,電話請參考官網 (如果有人認真點進去的,會問我說丫是要轉什麼分機呀?長長一串實在看不懂,免付費服務專線只能查詢法規,我還是找黃牛辦好了!),不然就是去勞保局的臉書粉絲頁發問 (阿公阿嬤退休不會用電腦怎麼辦?當然是年輕的要多幫忙囉)

再次聲明,不要直接跑到醫院,因為很多東西醫院都沒有


B. 跑醫院確定診斷,開立診斷書

塵肺症的診斷,需要有職業暴露史、胸部X光檢查、肺功能檢查等,進一步申請失能,需要兩次以上的肺功能檢查,判斷疾病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況才會開立,所以至少會去醫院2-3次 (初診收案,開立檢查;複診開立第二次檢查,開立診斷書),如果檢查排程太滿,可能要另外找時間到醫院做檢查。就醫部分的問題,可洽詢各地的傷病防治中心

C. 送件

把東西寄到勞保局,搞定收工等領錢了,內部有審核機制,如果有疑義的案子,會發文回申請人補件,而且申請的案子很多,要有點耐心,或是打電話進去詢問申請進度。

3. 服務很好,傭金就當服務費好了,反正本來也不知道可以領這筆錢

文件都幫我弄好了,資料都沒缺;看病時間到還會提醒我,專車接送到醫院;看診等候的過程,還有相同產業的退休員工可以聊聊天。最重要的是,本來不知道有這筆錢可以領,有些連重大傷病都沒申請,現在看病都不用錢了呢!

結論

根據自由市場的理論,一定是有需求,才會有供給;所以勞保黃牛,是不是真的那麼罪該萬死,我持保留的態度。如果整個系統弄得更直觀,會不會大家就自己辦了呢?或是我們的個案管理機制,有沒有辦法走入高發病的社區來作宣導,慢慢地把民間的個案管理師取代掉,而變成公家單位出人出錢來做這件事?
否則,一味的使用檢舉來防堵,其實有些民眾真的是心甘情願去找他們代辦的,永遠防不勝防;真的出現一個更方便、更便宜的管道,大家一定會買單的。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高山協作人員的職業風險

高山協作員,俗稱「挑夫」、「揹工」或「泊答」(porter),
就是在山上常看到背著很多東西的人,
像是下面的相片

一般長天數登山的舒適負重,因為每個人的體能及肌力強度不同,
大約會落在15-25公斤左右,如果重量再往上加,
一般都要特別強化核心肌群,否則很容易受傷。

高山協作人員的工作,主要就是背東西上山,
背的東西五花八門,
從一般登山團體的公糧、公裝,
到山屋修建需要的建材、水塔!(新聞連結)
或是一些氧氣鋼瓶、瓦斯桶,
甚至連山頂的三角點,路上的里程指示標誌等等原本不屬於山上的東西,
都是由他們一步一腳印背上去的 (當然有些太重的會由直升機吊掛)

當然,不屬於山上的東西,也會委由他們背下山!
像是大型山屋的廚餘桶,
抑或是無法吊掛下山的罹難者遺體。

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高山協作人員可能會遇到的職業危害:

1. 人因工程危害 (肌肉骨骼危害):

既然工作內容是背東西,肌肉骨骼的危害就一定無法避免,
雖然最近山界也有共識,希望協作人員的負重控制在25公斤以下,超過要另外加錢。

不過畢竟大家都是出來賺錢,圖個和氣,
有錢賺,那我多背一些也沒問題;
而有些工作是任務取向,例如:反正就是把這些東西背到山上的某個定點,
大家想也知道,希望在體力能負荷的情況下,用最少趟數解決;
有時是意外狀況,有山友身體有狀況,大家要分著背包包時,
或是嚴重高山症要緊急下撤,這些時候,常常都是義務幫忙,也沒另外收費。

上山時和協作聊天,他們常常不是這邊痠,就是那邊痛,
嚴重的甚至有些腰椎、頸椎椎間盤突出的狀況。
他們常笑說,這真的是辛苦錢,上山賺的,
有時候下山看看病、作作復健、打個針就去了一半了
如果真的傷到脊椎,那就虧大了。

2. 自然環境不可抗力因素的危害:

出門在外,難免會有意外,更不用說是常常在山野中活動的協作員了。
台灣夏季的颱風很多,常常都是靠「護國神山」來減低一定程度的風災,
而山林裡的狀況就不同了。

颱風來之前,公告禁止入山入園,團體取消出團,
一般只會收個行政作業費,或是全額退費,那就是沒有收入。
如果是長天數的縱走行程,聽到颱風的消息,
那就是日夜兼程,希望提早下山,避免被困在山上。
但最可怕的是風災之後,山上的倒木、邊坡崩塌、落石等等,
都有可能造成登山客及協作員的危害。

再來就是高山症的風險,
高山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在高度適應的前72小時中,有高強度的體能活動,
高山協作人員背那麼重,即便是慢慢走,都一定是高強度的體能活動。
雖然有些人會說,他們常常在山野活動,應該比較不會有高山症吧?
目前文獻資料也只有提到30天內,有高海拔(超過2500公尺)暴露經驗,是保護因子,
但不代表不會發病。
而且也不一定可以一直接案,畢竟是看天吃飯,有時候一個月也不一定有一團可以出。

3. 長工時

登山隊伍中,一般會分為登山嚮導和高山協作員,
登山嚮導會跟著隊伍走,介紹沿途的風景、故事,注意隊伍人員的狀況
協作人員則會提早出發,希望先到達營地,把營地整好、紮營 (如果住山屋就少了這一步)
開始煮水、準備晚餐。
早上則要提早起來煮早餐,等大隊伍用餐後,整完東西出發。
特別是很多隊伍都希望在山上能看個日出,所以早餐通常很早就要吃了,
如果常爬山的人,應該也有半夜兩三點就聽到大隊伍要整裝吃早餐的情景。
在一些比較熱門的山屋,通常會有駐點的廚師,
大隊伍就向他搭伙,協作就背食材和燃料上去;
如果沒有駐點的人員,就是嚮導和協作下海當廚師囉!
可能晚餐東西收完就六點了,然後兩點就要起來煮早餐。

結論

除了上面提到的職業危害外,其實最大的隱憂是,協作員根本不是一種職業,
前面說過,因為是接案性質,所以很難有固定且穩定的收入,
常常協作工作只是為自己增加收入的方法,平常可能有經營農地、果園等等,
上山幫忙時,常常也沒保勞保,甚至連意外險都沒保。
一旦發生什麼意外,常常只能自認倒楣。

高山協作員,對於很多體力有限的人來說,是讓他們親近山林的最大幫手,
可以在輕裝下攀登百岳,減少體力負荷及高山症的發生。
希望隨著戶外活動的興盛,高山協作員的勞動條件及保障能更加完善,
而不是陷入大家削價競爭,殺成一片紅海的情況,
否則,成本省到最後,一定是連人命也省了。

最後,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到台灣的山區走走,有著不輸國外的美景,
等著大家去親近、去感受。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理性情緒ABC

家醫科門診中,除了三高的病人之外,
最不缺的就是身心症的個案了。

關於壓力的成因,有很多理論和學派,
我最喜歡的理論就是由阿爾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所提出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
因為解釋起來最直觀,在門診短短的時間,病人也可以聽得懂。



理論基礎很簡單,
發生一個事件(A),經過你的想法(B),造成最後的結果(C)
所以不是因為這個事件,所而產生這個結果,而是因為你的想法

但是大家往往都想去挽救這個事件,希望能改變最後的結果,
而沒有注意到是不是換一個想法,結果就會不同了呢?

用例子來說明如下:

案例1:

一位中年婦女到門診抱怨壓力大睡不好已經兩個月(C)了,希望治療她的失眠問題,
好的,直接開安眠藥,不用3分鐘,結束這一個回合。
詳細詢問壓力源後,得知先生背著她外遇(A),最近一直在想要如何捥回他們的婚姻,
她認為自己對家庭盡心盡力,不應該被這樣對待(B)
所以終日以淚洗面,現在先生連家都不想回來了。

大家最直觀的想法就是去解決外遇這件事,只要沒有外遇,
那我們家就一直是幸福美滿的。
然而,外遇之前,必定有許多的導火線,
可能是夫妻價值觀的衝突、經濟的壓力、親子教養問題等等,
即便沒有出現外遇這個事件,夫妻說不定也是形同陌路。
而一味地想改變這個事件,最後造成自己的壓力更大。

那請這位婦女暫時抽離自己的角色,如果是自己的閨蜜發生這種事情,
你會怎麼建議她呢?
想法(B)可能就天馬行空了,例如:
竟然他背叛我,那要離就離吧!反正沒有小孩,拿筆贍養費,我還樂得輕鬆,
不用每天看這個短命澎肚的
如果這樣想,最後的壓力還會那麼大嗎?還會不會失眠呢?

案例2:

安寧病房中,有位虔誠的佛教徒,
這次因為肝癌末期合併腹水(A)住院,查房時一直向護理師抱怨,
我每天吃齋念佛,精進向上,為什麼還會得癌症(B)?
造成情緒嚴重不穩定(C)。

常駐病房的師父反問他,佛陀在世,也脫離不了生、老、病、死之苦,
為什麼你會認為虔誠精進,就可以跳脫這些苦難?
語畢,病房中又陷入一片沈思之中。

案例3:

高三學生,學測考差了,沒能進理想中的大學(A),
關在房間不想出來已經10天(C),被爸媽硬拉來附近的診所看病。
請爸媽出診間後,這個大男生覺得考差了,
人生接下來就黑暗一片,不知道出路在哪兒(B)。

診所醫師分享當年大學聯考也是考砸了,後來進重考班念了一年才進了心中的第一志願,
既然考差已成為事實,那是不是換個想法,
你心中有那麼喜歡的科系,多花個一年、兩年考進去,是不是值得?
未來的生命還有那麼長,真的一次的失敗就會讓人生黑暗了嗎?

結論

隨著年紀的增長,意識中常常會有一些牢不可破的信念和想法,
而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常常下意識的就做出反應了,
這個時候,是不是要停下來想想,還有沒有其他看待事情的方向?
有時
轉念就轉運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宅配員的職業危害

圖片取自網路免費圖庫
為什麼我去便利商店寄東西,都有限重20公斤?
超過一點點為什麼不行?還要限制我長寬高加起來幾公分...
難道不能像廉航一樣,多花些錢,我想帶多少都可以嗎?

這些限制,主要都是為了避免宅配員的職業傷害,
根據勞動部公告的「職業性腰椎椎間盤突出診斷認定參考指引」需符合以下條件

每年至少工作220天,診斷前已工作8-10年
每次搬抬重物,男性需大於等於20公斤、女性需大於等於15公斤才列入計算
每日搬抬的總重量,男性至少2噸、女性至少1.5噸

有人一定會說,這樣的限制太嚴格了吧!一天是要怎麼搬到2噸?
還會有人說,所以這是公司為了規避造成職業病的責任才設計的吧?
我只能說,一個指引,各自解釋
如果懷疑自己的疾病和職業有關,請洽各地職業傷病防治中心

當然職業醫學科的醫師,還會根據搬運時需要行走的距離、貨物離身體的遠近(所以會限制長寬高)、搬運時有沒有輔助工具等等一起評估。
不過有限制重量,總是好事,在職業病評估時,也看過有貨運司機要搬跑步機上樓的!
更別提那些搬冰箱、搬瓦斯的,如果沒有適當的輔助工具,他們受傷的風險一定更高。


既然提到宅配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們工作的情況吧
(以下工作內容,各公司會有所不同)

每天工作時間為7:00-20:00,12:00-13:00休息,月休8-10日;
早上到公司後,需要先將車後籠車的貨物放至車上(3.5噸小貨車),
[需要按照出車的路線,貨物的大小堆疊,司機開玩笑說每天都像在玩樂高一樣]
早上9:00出車送貨,下午14:30出車送貨及收件至結束。
貨件多時,需要多出車一趟。
每日送件量約120-130件,收件量為60-70件。

前面提到工作中最主要的傷害為人因工程危害(肌肉骨骼),
其實在現場整理貨物時,特別是冷凍、冷藏車,
因為車上的壓縮機要開著,所以還有車輛廢氣的問題,要注意通風
另外,車在外面跑,交通事故也在所難免,這也是造成職業傷害的主因之一

現在網路購物風行,從24小時到貨,到8小時,6小時
除了考驗著購物平台的備貨、集貨能力外,宅配員才是完成這不可能任務的最後一位推手
當我們享受著這理所當然的便利時,也別忘了多給他們一句關懷、一聲感謝

這也是我當職醫之後最大的感觸,看了越多不同的行業後,
很多理所當然的事情,後面都有著很大的學問,
就像空氣一樣,常常忘了它的存在,卻如此重要。
許多工作看起來雖然並不光鮮亮麗,但平凡不平凡,
現代社會就是由這些點點滴滴的理所當然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