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0327 |
結論寫在前面,整本書看完,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
脆弱不等於軟弱,反而是一種勇氣的表現
以下是讀後與生活經驗結合的一些感想,非完全是書摘
處在一個什麼都覺得不夠的社會氛圍中,你表現的不夠好、你不夠認真、你不夠有錢、你不夠帥、不夠美、不夠傑出⋯⋯等等,是否有一種被壓到喘不過氣的感覺呢?為了融入社會,為了打入團體,是不是一定要達成所有人的期待,才能建立連結呢?
作者在這本書中,經由他十年的研究經驗,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我已經夠OO了」,OO可以代入任何人對你的批判。人本來就不完美,所謂的完美主義,只是個避免受傷的藉口罷了,畢竟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完美。
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被教導,被訓練的都是如何獨立自主地完成人生中的任務,所以要把自己武裝起來,避免自己的弱點暴露,以免被擊潰。這樣的模式,可能源自於遠古時代,為了求生存,而在腦中留下來的一個迴路,一旦展現了自己的脆弱時,大腦就自動進入打或者逃的反射之中,無法理性思考。
然而,當我們進入社會之後,開始要和人進行協作,過度地自我保護,反而不能與人交心,使得連結建立在一個不穩定的基礎上。為了維持這層關係,我們如履薄冰,不停迎合對方,深怕不能在這個團體中立足,慢慢地,人生就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中。
當自我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的評論時,自卑感就會產生了;在臉書上,是不是一直在追求貼文點讚的人數呢?經營個人部落格,是不是一直在關注網頁的點擊率呢? (我承認我一開始真的很在意,你們呢?)
人生本就無常,真的能掌握在手中的,就只有自己的行動和想法;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好好面對真實的自己,而期待著偽裝、美化後的自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無異是緣木求魚,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層關係何時會崩塌,而去掉了別人的讚美和肯定的自己,還是真實的自己嗎?
抑或是,在這段自我成長的歷程中,從積極想吸引別人的注意,到發現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需求,開始逃離、冷漠以對,最後用麻木對應所有的評價,也把真實的自我封閉了呢?
作者在書中有一句話很令人感動:
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探索黑暗時,才會發現自身光明的無限力量。把自己長年累積下來的面具和武裝卸下來很可怕,不過你難道不想試試,有多少人是被真實的自己所吸引的嗎?而不是那些假裝的堅強和無所不能。
最後用作者在TED演講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值得細細思索;
他說:「輸給了脆弱,贏回了人生」
延伸閱讀: Brene Brown: 脆弱的力量 @ 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