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足賽結束了,先來寫個讀書心得暖暖身...太久沒寫東西了。
這本書從五個論點來討論錢怎麼用才會快樂,其實很多情況下,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狀況,大家就看看書中是怎麼寫的。
- 花錢買體驗
- 樂在難得
- 花錢買時間
- 先付款,後享受
- 樂善好施
{花錢買體驗}:這個頗能感同身受,有形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崩壞,無形的回憶卻隨時間而越來越鮮明;在旅遊的過程中尤其明顯,像之前的冰島之旅,因為往格陵蘭的機票很貴,就沒有順便去看看,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特別跑一趟格陵蘭...又好像很蠢!同樣的事情可能在生活中任何情況下出現,在夜深人靜時,常常浮上腦海的,往往是為什麼當下沒有把錢砸下去的悔恨。
{樂在難得}:「限量是殘酷的」是大家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在花錢時也是,當限時/限量的活動出現時,買到時的成就感,就會讓你忘了付出金錢的價值了...(就像世足總決賽的門票一樣)。書中也提到了很常被引用的『棉花糖實驗』,當忍耐過後才得到時,那種快樂會更多。
{花錢買時間}:這個應該很好理解,有錢坐高鐵,沒錢坐台鐵,反正一樣會到,端看你的時間分配;現在很多的營利模式,也都是圍繞在這個概念上形成,畢竟對很多人而言,時間才是最大的成本。花錢請人排隊買東西、外送食物到家、幫你念書整理等等。甚至是一些研討會,由過來人分享之前走過的冤枉路,算是幫你省時間的概念。
{先付款,後享受}:這個我就比較不能理解,作者認為,當我們付完錢後,拿到物品時因為不用再付錢了,那種「免費」的錯覺就能提升花錢的快樂感。(最好是啦!還不是花一樣多的錢)也可能和現在習慣的付款方式 (刷卡) 有所不同,先享受、後付款,感覺還是比較好?
{樂善好施}:施比受更有福,當能力許可,把錢用在別人身上,會比自己身上更快樂。難怪小時候,都看到同桌的叔叔伯伯,搶著去結帳 (大誤)。其實,我自己是覺得這個沒辦法勉強,有些人就是一個錢打24個結,你硬要他捐出來,反而造成困擾。
【結語】
每個人花錢的模式,可能由孩提時代就慢慢培養起來的,其實有很多習慣,都和其成長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由作者提出的這五個觀點,大家也可以回頭檢視一下,是否這樣花錢真的會比較快樂呢?
我自己最有感覺的,就是第一項的花錢買體驗,有些事情,當下沒做,之後真的就不會做了,特別是在能力許可的範圍,錢沒砸下去,後來真的越想越懊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