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好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觀念,是在準備家醫科專科醫師考試的時候,題庫中有一題就談到了這個。那時候完全不能理解,反正就先背下來吧,大家不都希望有多點選擇嗎?
慢慢開始有些了解,是從準備婚禮的時候;從時間、場地、喜餅、婚紗、婚攝、新秘⋯⋯每一個項目都有數十種以上的選擇,組合起來,應該有上萬種的結果吧?那時候有種如果有人可以把這些雜事都搞定就好的感想。
隨著小朋友長大,即將進入幼兒園,又是另一個重重選擇的開始,也難怪網路上各種評測文永遠歷久不衰,畢竟面對那麼多選擇的時候,真的會有種無力感。
你說,我又還沒結婚生小孩,你舉的例子好遠,完全沒有觸動到我;那就舉個出去旅遊的例子吧。
法國的凱旋門大家應該都聽過吧?看起來超美的,但是當你租車在那個圓環開的時候,就不是這種感受了,一共有12條路在這兒交會,如果沒先查好要怎麼走,卡在裡面時,面對那麼多個出口,真的會有很迷惘的感覺!這還只是12選1的情況。
在大賣場中,面對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即便是已經寫好了要買哪些東西,光是牛奶可能就有5-6種品牌可選,更別提還有許多的調味乳;就連最近去買支牙刷,竟然有一整面的貨架,大約有40種不同的牙刷。也難怪還有人寫出Costco必買的東西,畢竟東西太多時,我真的會懶得逛呢。
當選擇越來越多,你做每一個決定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就會越大;換句話說,你每做一個決定,就喪失了更多不同可能的選擇。像之前選擇少時,東西買了不好用,還可以在心中罵罵這個廠商怎麼不求上進,明明就沒什麼競爭對手,還可以做那麼差。但是現在的狀況,你買了東西不好用,就是你笨,沒有事前好好做些功課。這樣的壓力怎麼會不大!
上面還只是買買生活用品,如果場景是在工作的選擇、孩子的教育等,會影響到日後一輩子的事,在決策時變得躊躇不前,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當場景移到醫療的決策現場,由於現在強調病人的自主性,當治療一個疾病,有許多種方案時,往往我們都會向病患一一解釋其利弊得失,以期他們能自己做出決定。然而,許多人都把問題再丟回來:「如果是醫師你的家人,你會選哪一種?」,但隨著醫病關係的劣化,這種不信任感,往往會變成互踢皮球的情形。沒人希望扛下這個決定的重擔,要是最後死了,是要算誰的?
家醫科比較少遇到真的生死交關的決策,不過就算是血壓藥的選擇,就有數十種了,還好我的病人都很相信我的專業,在詳細討論過病情之後,大多都是我來決定使用什麼藥物。在許多需要專業協助決策時,我也都會選擇相信專業,把選擇的壓力,部分轉嫁到專家的身上,節省花費的時間和走錯路的成本。
結語
人生就是由不斷地選擇交織而成,在面臨重大決定時,難免會躊躇不前,但別忘了,在你下不了決定時,時間成本也不斷地在變大。所以,要克服選擇所造成的壓力,我有以下三個小秘方,供大家參考:
- 相信專業:「外行指導內行」的戲碼,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周遭應該不難發現,但是當你花了那麼多時間收集資料,最後做出決定之時,常常會是錯的比較多,所以部分轉嫁給專業,我覺得是合情合理。當然,也要選擇有不斷充實自己,有專家風骨的人。
- 接受不完美:選擇的壓力,來自於結果的不完美;然而,股票都不可能每次都賣在最高點了,何況是變項更多的人生劇場。放下你的完美主義,人生才能活得更開闊。
- 避免不斷回想:決定已是既成事實,就不可能改變;結果要是不盡人意,那就想辦法改善,而不想回想當時要是做了其他決定,是不是結果就不同了?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我們只能改變當下的想法,去影響未來的結果;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