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旅遊醫學】蛇毒冷知識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台灣有6大毒蛇,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其中又分為神經毒和出血毒,這是要怎麼記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就是神經毒!(眼鏡、雨傘)
鎖鍊蛇是混合性的 (出血毒+神經毒)
整理如下:(圖片中由左上至右下的排列)
《神經毒》:眼鏡蛇、雨傘節
《出血毒》:青竹絲、龜殼花、百步蛇
《混合性》:鎖鍊蛇
※ 不過一般民眾被蛇咬傷,上面那些,都不用記得,這只是茶餘飯後可以來騙呷騙呷的冷知識,只要記得下面幾個重點:
1. 保持鎮靜:緊張會使得心跳加速,毒性更快發作
2. 記住特徵:如果有看到蛇的樣子,記下來或拍下來
3. 請求救援:打119或112,盡速就醫
4. 患肢要低:被咬的部位請放在比心臟低的位置
5. 解除束縛:肢體上,戒指、手環等請在腫脹前先移除
6. 減少回心:傷口和心臟中間,可施以壓迫性包紮
※ 而根據之前長庚急診的統計資料,其實因為毒蛇咬傷而死亡的比率比你想像的低 (內心OS:人造成蛇的死亡,絕對比被蛇咬而死亡,高上N倍)
長庚急診總共統計169位被毒蛇咬傷病人的研究報告顯示,每年的6月-9月是毒蛇咬傷的高峰期,佔毒蛇咬傷64.4%。
其中絕大多數是四肢被咬傷,手佔43%,腳佔57%。主要被咬傷時間是下午兩點到九點,佔53.9%。
大部份的病人,是因青竹絲咬傷的,佔76.1%;龜殼花次之。其中龜殼花及鎖鍊蛇容易引起出血及急性腎衰竭。雨傘節容易引起呼吸衰竭,須要插管,甚至呼吸器協助呼吸。眼鏡蛇咬傷,容易引起局部傷口皮膚壞死,須要做皮膚移植手術。所有的被毒蛇咬傷者全部存活,並「沒有」死亡報告。
【自己的經驗談】
爬山算一算也有10個年頭了,平常打草驚蛇是一定會做的,這10年間,只有三次和蛇的近距離接觸。(2公尺以內)
第一次是在南投山區,走在竹林中,突然帽子「叭」的一聲,有東西掉在上面,用登山杖直接把大盤帽撥掉,結果是一條青蛇失足掉下來。
第二次是在五分山步道,正拿著相機在到處拍照時,突然步道中間立起一隻眼鏡蛇!當下馬上撐起雨傘擋在中間,對看了10秒吧?(那10秒過得像10分鐘一樣),牠才悠閒地滑到一旁的水溝,消失了身影。
第三次則是在聖母國家步道,在溪邊和太太開心地吃著中餐,突然有一隻青蛙從小瀑布上一躍而下,直直往我們衝過來,還沒回神過來,後面就一條青竹絲也飛了過來,就在我們旁邊吃起了中餐!(我們當然就先閃了)
其實蛇還頗怕人的,只要不故意招惹牠,其實完全沒有理由咬我們,不要小時候什麼孫叔敖殺蛇的故事看一看,在野外看到蛇就殺紅了眼呀!
【延伸閱讀】
PTT的八卦版數年前有一篇好文,也提供給大家看看
『你所不知道的台灣六大毒蛇真面目』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09759747.A.66D.html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益生菌 (Probiotics) & 益菌生 (Prebiotics)


網路上有則笑話:
人帥益生菌,人醜大腸菌
其實,門診很多人都會對益生菌這個話題很有興趣,這篇就簡單總結一下,自己念書的資訊,以及常被問到的問題。

定義


益生菌 (Probiotics) :

Pro是拉丁語的「for」,Bios則是希臘語的「life」,組合起來便是對生命有益的東西;於1965年,Lilly and Stillwell首次益生菌下了定義。而在20多年後(1989),Fuller將定義重新改寫為現在大家比較熟知的:
「任何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增加宿主健康效益的活的微生物」。

益菌生 (Prebioitcs):也稱益生質、益生元、益生素

促進有益菌生長之物質;研究起源於1954年,Gyorgy發現母乳中含有雙歧桿菌增殖因子,又觀察到以母乳哺育的嬰兒與非母乳哺育之嬰兒其腸道中雙歧桿菌的數量有明顯差異,且後者的抵抗力不如前者。而於1995年,由馬賽爾·羅伯弗洛伊(Marcel Roberfroid)發現並命名。2007年,羅伯弗洛伊在「營養學期刊」對此發表了一個精確的定義:
「益菌生是一種經選擇性發酵的成分,產生特殊變化,組織、活化消化系統中對寄主健康有益的菌叢。」

種類


【益生菌:(僅列出比較常聽到的,較完整資料請上維基百科)】

乳酸桿菌屬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菌)
嗜酸乳桿菌。主要定居在小腸,是小腸內數量最多的細菌,在陰道壁、子宮頸和尿道都有它的蹤跡。
Lactobacillus casei (C菌)
乾酪乳桿菌。相當耐酸,能有效地通過胃酸膽鹼的考驗,而有規模的進入腸道定殖。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P菌)
副乾酪乳桿菌。耐胃酸及膽鹽,在腸道中定殖效果良好。能促進體內Th1細胞激素分泌,抑制Th2細胞所造成的敏感免疫反應。
Lactobacillus reuteri (R菌)
洛德乳桿菌。是少數在成人與嬰兒體內皆可發現到的乳酸菌之一,可幫助寶寶腸道細胞的生長,促進益菌繁殖。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菌)
正式名稱為鼠李糖乳桿菌GG株。是當前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益生菌,也是首批被證實能夠在人體腸道存活並定殖的益生菌之一。

雙歧桿菌屬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菌)
比菲德氏菌。幫助保持腸道酸性的環境,減少有害菌的繁殖;改善便秘及調節腸道生理機能。
Bifidobacterium lactis (雷特氏B菌)
從健康嬰兒的糞便中分離獲得,是人體腸道最常見的菌群之一。耐胃酸及膽鹽,並在腸道中定殖,達到增加體內好菌的效果。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龍根菌)
長雙歧桿菌。腸道內的益菌以長雙歧桿菌為主,也是真正的人體原生菌種。能有效調節Th2細胞免疫反應,降低過敏患者血中IgE含量,也能改善抗生素及食物病原菌造成的腹瀉。

芽孢桿菌屬

Bacillus coagulans -芽孢乳酸菌,舊稱Lactobacillus sporogenes 。治療因腸道菌群失調所引起的急、慢性腹瀉、慢性便秘、腹脹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梭菌屬

Clostridium butyricum (丁酸梭菌)
又稱酪酸梭菌、酪酸菌或宮入菌。防治慢性腹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等症狀,調整腸道功能正常化。

腸球菌屬

Enterococcus faecalis (F菌) -糞腸球菌。
Enterococcus faecium -屎腸球菌。


【益菌生】

主要包含了:低聚醣類 (例如:寡醣) 以及水溶性纖維 (例如:膳食纖維)。
如:膳食纖維和寡糖等能夠被益生菌利用而產生酸性的有機物質,提供最直接的能量來源,同時使腸道維持酸性環境,促進益生菌生長,抑制壞菌數量,維持免疫屏障不被破壞,對於人體的免疫機能有所助益。

常被問到的益生菌,含有哪些菌種?


阿德比膠囊:乾酪乳酸桿菌 (C菌)
妙利散:丁酸梭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百賜益:糞腸球菌 (F菌)、丁酸梭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糖化菌 (Bacillus Mesentericus)
寶乖亞:洛德乳桿菌 (R菌)
樂亦康膠囊:副乾酪乳桿菌33 (LP33)
欣表飛鳴錠:嗜酸乳桿菌 (A菌)、比菲德氏菌 (B菌)、糞腸球菌 (F菌)
若元整腸錠:嗜酸乳桿菌 (A菌)、比菲德氏菌群 (B菌 + 龍根菌)

怎麼把好菌養起來?


其實很多的益生菌,是本來身體內就有的菌株,然而因為後面的環境,如:飲食習慣、環境的毒素、藥物的使用等等,讓本身的菌叢消失,而使得腸內的壞菌增加。

要把腸內的好菌養起來,就像一個種稻的概念!你可以補充益生菌 (播種),但是更好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益菌生)。如果你的飲食習慣仍然是:高油、高鹽、多加工,那你就像把錢丟到垃圾桶一樣 (丟到垃圾桶還至少會有一些聲響),我勸你可以把這筆錢省起來了。

所以是否要另外補充益菌生?其實有些益生菌中,就會添加一些相關的益菌生,增加菌株的存活率。我的建議還是從飲食習慣著手,多吃一些自然無添加的「食物」而不是「食品」。

功用


直接說結論,對於急性腹潟,有一定的幫助。

《那對於過敏,有沒有效果?》

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也是討論度最高的,應該是從2001年Lancet上的一篇文章開始
Kalliomäki, Marko, et al. "Probiotics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opic disease: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57.9262 (2001): 1076-1079.
目標族群是「有家族過敏史的孕婦」,讓孕婦在生產前2~4週服用LGG益生菌,接著寶寶出生後,哺餵母乳者由母親繼續吃,餵食配方奶者則寶寶自己吃,持續至寶寶6個月大為止。研究結果發現可降低50%寶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

這真是太神奇了!我怎麼沒早點看到這篇...結果兩個小朋友都異位性皮膚炎。

然而,在2007年發表的追蹤報告顯示,這些使用LGG乳酸菌的兒童追蹤至7歲後,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比率的確是降低了3分之1,但是得到氣喘的機率增加3倍、得到過敏性鼻炎的機率也增加2倍。

那其他像「氣喘」、「過敏性鼻炎」,有沒有療效?以目前我看到的研究報告,正反的意見都有,但是缺乏一個確切而有力的結論。所以,我也沒辦法給一個肯定的答案。常常門診有人問我時,我都會說:
過敏是一種環境病,畢竟遺傳的因素我們沒辦法改變,所以從環境中著手,減少小朋友可能過敏的因素,是第一個要做的;至於益生菌,目前研究正反都有,在你的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下,是可以試試看的。

結論


有人說,腸道的菌叢就像是人體的第二個基因庫一樣;目前對於腸道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地在進行著,說不定不用三年,今天寫這篇裡面的概念就全都被推翻了?

不過,現在行醫講求實證醫學,有多少証據說多少話;醫師畢竟只能站在一個建議的角度,最後怎麼做,還是因個案而異 (我也不可能拿著槍,強迫你把血壓控制好!)。

最後還是要加註一些警語,世界上也有一些案例報導是服用益生菌導致敗血症、甚至致人死亡的案例,值得注意。另一個議題則是,益生菌的過度使用可能成為孕育「超級病菌」的新溫床。由於許多益生菌可能成為基因的載體,將自身對抗生素的多重抗藥性,透過與病原菌的共同生活、接觸,很可能將自身的抗藥性傳遞給病原菌,使之獲得抗藥性而成為「超級病菌」。

附錄


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看到一些有趣的研究,雖然目前都還不是大規模使用在臨床的階段,但是看看未來的可能性,還是覺得很有趣。

2006年科學界很權威的期刊《自然》刊登的研究指出,把肥胖老鼠的糞便移植到無菌鼠身上,竟然導致無菌鼠變胖。雖然肥胖當然與新陳代謝相關是已知的事實,但這個實驗首度證明代謝功能竟然是由腸道菌叢扮演關鍵角色。這個實驗意味著,腸道菌叢的種類可能會影響宿主的代謝功能,可能可以解決肥胖問題。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 2013 年刊登研究指出了糞便移植的功效,將健康人的糞便移植到病人的大腸,可有效治療患有腸道疾病 C. difficile(困難腸梭菌) 反覆感染的患者。雖然這個醫學療法早在 1958 年就有醫生嘗試,近幾年愈來愈多的醫生在嚴謹的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糞便移植對困難腸梭菌的治癒率高達 90% 以上,幾乎沒有其他藥物可以達到這麼高的療效。

有一篇2016年發表,針對市售益生菌種的臨床前實驗及小規模人體實驗的系統綜述,發現在測試的菌種中,雙歧桿菌及乳桿菌屬(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嬰兒雙歧桿菌、瑞士乳桿菌、酪乳酸桿菌、植物乳桿菌及乾酪乳酸桿菌)最有潛力可以用在特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上。

延伸閱讀


  1.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Health an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of Probiotics in Food including Powder Milk with Live Lactic Acid Bacteria, 2001.
  2. Reid G.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 and the WHO. The importance of guidelin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robiotics. Curr Pharm Des. 2005;11:11–16.
  3. Morelli, Lorenzo, and Lucio Capurso. "FAO/WHO guidelines on probiotics: 10 years later."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46 (2012): S1-S2.
  4. Schrezenmeir, Jürgen, and Michael de Vrese.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approaching a defini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3.2 (2001): 361s-364s.
  5. Wang, Huiying, et al.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s in animals and human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22.4 (2016): 589.
  6. 挑選益生菌你需要知道的10件事;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