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空服人員的職業風險


每每在機場大廳,看到空服人員們容光煥發地列隊穿過時,
是不是心裡會有種,我也想當空姐/空少的感覺油然而生?
不過各行各業,有光鮮亮麗的一面,一定也伴隨著不為人知的辛苦
我們就來看看,空服人員可能會遇到哪些職業傷害呢?

1. 物理性:大氣壓力變化、宇宙射線

飛機的巡航高度約在7000-12000公尺,而艙內一般會加壓到1524-2438公尺左右的壓力,以避免乘客有高山症的狀況產生(這個另外會寫一篇文章討論),但也會造成身體內帶氧血色素的量,下降3-4%,所以有嚴重貧血的人,是不適合當空服員的;另外,壓力的變化,特別在起降的時候,會造成耳壓平衡的問題,特別是在感冒的時候,中耳炎的比例就更高了!在現在服務的診所,因為離機場近,常常會有空姐空少來看感冒,真的動不動就中耳炎了。

宇宙射線的量,會因為很多原因有波動,例如:太陽黑子的活動性、飛行的高度、緯度等,依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的建議,每750小時的飛行時間,約會暴露到3-4毫西弗(mSV),且建議孕婦在整個孕程中間,不要超過1毫西弗的暴露(約200小時的飛行時間),另外,最近(2016)一篇法航的研究,他們飛得很勤的機組員,每年最高暴露量會接近5毫西弗;然而,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說明,這種程度的暴露,和癌症的發生有關。

2. 生物性:機內的傳染性疾病

SARS期間,最可怕的地方,除了醫院,可能就是飛機了;民眾還可以選擇不搭,而空服人員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只要有新興傳染病出現,這些第一線的空服人員,除了感染的風險外,心裡的壓力也必然很大。


3. 人因工程性:狹小空間

就像這次附的相片,機外海闊天空,機內是寸土寸金;因為空間侷限的關係,很多的設計都無法兼顧人體工學,以餐車為例,只有酒水區的工作高度是最符合人體工學的高度,當空服員要送餐,一定要彎腰、甚至蹲跪,長期累積下來的肌肉骨骼傷害,也不能忽視。而有些乘客身高不夠高,需要空服人員協助放置行李,反覆高舉過肩的動作,也會對肩部造成危害。


4. 社會心理性:時差、職場不法侵害

時差這個問題,應該不用多說了,如果有長途飛行的經驗,一定會遇到過;甚至你是輪班工作人員,日夜班交替時,也一定會有突然調不過來的經驗。而長班的空服員,則會常常遇到這個問題,在飛機上不能好好休息,到了外站又可能時差調不回來,一樣睡不好;所以一些褪黑激素、助眠劑、安眠藥,就變成了工作時的常備藥物了。

職場不法侵害,我們分為兩部分討論:

(1) 職場霸凌

只要是學長/姊,學弟/妹制的,一定會有這種情況,嚴重程度不同罷了,當然上面的會說我是恨鐵不成鋼,但下面的不是每個人抗壓性都那麼強。

(2) 職場暴力

這也是服務業第一線人員永遠的痛,台灣鯛民從來沒少過,國外的品質也不會太差!不論是言語的、肢體的,都會對空服員造成長期的身心傷害;另外還有會有藉酒裝瘋,上下其手,這些應該都直接抓去關啦!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家庭醫學科醫師在做什麼?

說到家醫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街頭巷尾的診所醫師?
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不專精的醫師?
就是大醫院掛號掛不進的時候,可以幫忙轉診的醫師?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家庭醫學科的醫師是怎麼訓練出來的

住院醫師訓練期間

就像在玩大地遊戲一樣,訓練的過程中,各科幾乎都跑遍了!
甚至有些年輕住院醫師還會反應,在家醫科內的時間,比其他科都還要短
科內反而沒有家的感覺,好像被放牛吃草
好像和科內的學長姊不是很熟?

一定也有人會說,這樣每科都去過個水,真的會看病嗎?
其實醫學最怕的就是這個病,在你腦海中完全沒有印象,就無法鑑別診斷
到每科去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了解各科常見的疾病及治療,
知道哪些是一定要轉到專科去處理的,而不是要把全部的病人吃下來!

而在社區醫學訓練時,可以更早看到基層的醫療狀況,而不是只關注在大型的醫療體系中
真的是上山下海,到處跑透透。

最後,就是家醫科的門診訓練,
從年輕住院醫師就會有自己的門診,而隨年資增加,診次也變多。
(有人一定在內心OS,這樣不就有人變成這些年輕醫師的白老鼠?)
其實專業訓練,就是累積在這些不斷的練習和修正錯誤上的
醫師如此,水電師傅何嘗不是?

我覺得,家醫科的訓練,最核心的重點就是在 打嘴炮 溝通
到各科訓練時,班表和人力都要協調
在門診時,要了解病人的需求,除了身體的症狀之外,是不是有其他擔心害怕的點
這個沒學好,一定是 老師沒認真教 自己沒慧根。

拿到專科醫師後

因為家醫科包涵的範圍太廣了,所以訓練完成後
大家的生涯發展圖,就像點歪的科技樹一樣,就不受限制,恣意飛翔

不過選擇太多,壓力就大,(像我每天都苦惱中午要吃什麼!)
學弟妹也常常會問我,現在什麼都學一點,以後倒底要做什麼?
醫學那麼廣,真的接觸到有興趣的東西,一頭栽進去就是了!
如果能把興趣和工作兩不誤,生活不是更開心嗎?

所以家裡附近的診所,不論什麼科,都可以看到家醫科醫師的影子
他可能在看耳鼻喉科、皮膚科、小兒科、身心科

而醫院中的一些特色門診:旅遊醫學門診、戒菸門診、減重門診、多重用藥門診
也常常是家醫科醫師負責的。

結論

說了那麼多,結果家醫科醫師在做什麼?
他們什麼都可以做!
從基層診所到醫學中心,不論小朋友、大人或老人,
只要有健康相關的議題,先找家醫科諮詢就對了

我們的科別或許沒有什麼光環,然而從平凡體現不凡
希望能撐起在這醫療分級不明確亂世中最底層的角色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勞動能力減損評估

上一篇文章「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在做什麼?」發表後
有人想要更詳細了解一下最後一個部分到底在說什麼
所以另外寫一篇文章說明

勞動能力減損評估,主要是準備來取代勞保失能給付目前的評估方式
也就是常聽到的1到15等殘的判定

在我職醫受訓期間,門診看到主要是接受法院轉介的個案
9成以上都是車禍案件,僅有一小部分是鬥毆、傷害案件

以下來說明一下進行的過程:

1. 受傷的情況要處於穩定不會再改善或惡化

因為這點的關係,常常到門診來評估時,距離事件發生都已經2-3年了
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官司纏訟那麼久,對於肇事者和受傷的人,都很痛苦

2. 法院會將之前傷病治療的病歷資料及影像給鑑定醫院

閱讀整理這些文件也是很傷神的事情,特別是時間已經過那麼久了
常常資料都是一大疊,還要確定其中的事實成份
(例如在診所復健時,關節的活動角度寫未受限,可是在門診檢查時一動就痛)

每次都覺得評估的老師好像偵探一樣
要從那一堆病歷裡面找線索

3. 安排門診

由法院轉介過來後,就會敲定門診時間,請個案親自就診評估
而大家也知道醫學中心的門診很難等,所以通常一個早上或一個下午就沒了
再視個案的病情安排檢查,如果不是當天排得到的檢查,就要另外約時間檢查

4. 進行評估

評估使用的系統為「美國醫學會」出版的「永久障礙評估指引」

會先算出一個全人障礙的百分比
再帶入「美國加州失能評估系統」,來校正受傷的年齡、職業類別、工作內容、受傷部位
最後會得到一個工作能力減損的百分比
報告會直接寄到法院,而不是由個人領取

5. 賠償

因為在醫院內不會接觸到賠償這一塊,所以是請教別人的
用舉例的方式說明如下:

小強在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到,上肢複雜性骨折,經治療穩定後,關節活動角度受限
進行失能評估,得到工作能力減損的百分比為9%

經小強舉證收入資料,一年工作收入的薪水為80萬元,受傷時為26歲
就人損中的勞動能力損害賠償,計算如下:(定義65歲退休,對方完全肇責)

80萬元/年 X (65-26+1)年 X 9% = 288 萬元

這算出來的只是人損中的勞動能力損害,還有什麼精神撫慰金、看護費用
另外還有財損的部分,都不在這個範圍中

結論

最近大7事件,大家盛傳「社會在走、鈑金厚度要有」(圖片取自網路新聞)
我的建議是,注意交通安全,不要發生事故才是上策
否則光是這些調解委員會,法院訴訟的流程
曠日廢時,不論對肇事者或是受害者都是一種折磨

最後,開車上路,第三人責任險一定要保夠,
我沒有在賣保險,不過這真的是肺腑之言。

希望本篇介紹的東西,大家都不要用到。

2018年更新:台大醫院職醫科,有接受個人申請評估勞動能力減損;有需要可到台大醫院評估。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個人簡歷

陳崇賢醫師


現任

日康診所 副院長
林口長庚傷病防治中心 網絡醫師
數家企業的臨廠服務醫師

學經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
林口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 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 總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 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 培訓醫師

專長

家庭醫學
旅遊醫學
職業醫學

相關證照

醫師證書
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證書
職業醫學科專科醫師證書
戒菸治療醫師資格證明書
安寧共照認證醫師
兒童發展與健康篩檢服務醫師
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方案醫師
口腔黏膜檢查醫師

聯絡方式

業務接洽,請直接來信:ChenChungHsien@gmail.com
想了解更多,可上粉絲頁互動:https://www.facebook.com/FMOMdoctor/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在做什麼?

先附上筆記一張


1. 臨廠服務


這項業務是職業醫學專科醫師最主要的部分
主要是根據「勞工健康保護規則」執行
服務的內容可說是包山包海,詳細可以看第7條及第8條

簡單說起來有以下幾項內容:

(1) 作業現場的危害辨識、評估及提出建議

就是和廠護及環安衛人員巡廠,找出可能的危害
這也是職專醫師的特權,踏遍廠區的每一個角落,了解每個部門不同的屬性和風險
也讓我有機會可以看到各行各業辛苦的一面,我每次的收獲都很多
(當然,有些廠區請醫師來臨廠服務只是想符合法規,進去被晾著的情況也可能出現)

(2) 勞工的健康諮詢和風險管理

每次最忙的就是在勞工體格/健康檢查之後的一兩個月
拿到紅字報告後,要麼就是自己嚇到...要麼就是被廠護追殺約談
然後就是來和廠醫聊聊天、泡泡茶

風險管理的部分,主要執行職安法的「四大計畫」
人因風險管理、母性保護、過勞專案、預防職場不法侵害

(3) 協助辦理健康促進活動

廠護因為有辦理健促活動的壓力,所以常常需要東找西找一些活動辦給員工參加
當然最好就是不用錢的,當臨廠服務醫師有空檔時,就會在中間安排一些健促活動
像是一些講座之類的,不過有時候員工不能從產線離開,或是辦在下班時間
參加的意願就會低很多,辦活動真是太辛苦了!

(4) 選/配工、復工

這塊很多「眉眉角角」要注意
當勞工被錄取後,新進人員體檢發現不適合做本來預計的職位,要怎麼辦?
骨折過後,還有點痛痛的,想再休息,可是雇主希望快點回到職場
許多勞資的爭議都是在這塊出現,所以很多臨廠服務醫師都不太想碰這一塊

在職專訓練的過程中,很多在公司協調破局的,就會到醫院的職業病門診來協商
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來了解兩方面的需求和衝突點
也要收集足夠的客觀資料來評估員工的傷病狀況及工作的內容屬性
才能判斷是否可以回到職場

2. 職業傷病診斷


這個主要都在醫院的職業病門診執行,當然任何一個醫師只要願意開,都可以開立診斷書
判斷的重點有以下五個

(1) 確定疾病的診斷

有時候會遇到勞工說背痛,朋友跟他這就是椎間盤突出,想申請勞保傷病給付
這時就需要有客觀的診斷依據

(2) 評估暴露狀態

化學性危害就要看暴露的時間、現在的濃度等
人因性危害就要看搬的重量、頻率、姿勢等

(3) 時序性

符合暴露在前,疾病在後;且需要合理的疾病前導期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產線員工會接觸到苯,進入產線後1個月就出現白血病
因為前導期太短,就會被判定不是職業病

(4) 流行病學上的一致性

就是現有的文獻資料都支持,最好是人類流病學的資料

(5) 排除其他可能

因為職業病判定只要職業的貢獻度>50%就可以算
所以要排除其他更大可能的因素

3. 勞工體格/健康檢查判定級數


先澄清這些檢查有什麼不同

(1) 體格檢查 (職前體檢)

法規沒約定是雇主還是勞工要出錢,大部分都是勞工自己掏錢

(2) 健康檢查 (在職體檢)

由雇主出錢,依年齡有不同頻率的檢查時程,有些公司會優於法規每年幫員工體檢

(3) 特殊作業體格/健康檢查

法規規定共有31種,每年都要檢查一次

檢查之後共分為四級
第一級管理:無異常
第二級管理:異常,和職業無關
第三級管理:異常,不確定和職業的關係
第四級管理:異常,和職業有關

所以健檢單位的醫師常常會判定第三級管理(因為沒看到現場,只有報告)
再由職醫科的醫師做現場危害的評估
改判為第二級或第四級管理


4. 勞動能力減損評估


這個在醫院才會遇到,以之前在長庚受訓時,主要是由法院轉介來評估
最常看到的就是車禍事件 (受訓兩年,現在第三人責任險都保很高)
主要評估的重點是身體受損的程度 (障礙,impairment)
和對工作/生活的影響程度 (失能,disability)

簡單舉個例子,同樣是一個手部骨折 (障礙程度相同)
對於一個鋼琴音樂家和一個慢跑選手,造成的失能程度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