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做工的人】作者 ~ 林立青 @ 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 演講整理及心得

沒看到直播視訊的可以到這兒看,不知道連結什麼時候會失效

【影片請點我】

重點整理


工地的學習模式不同 ~ 做中學


專家就是把一件事情重覆做到不會出錯;師徒制很重;對於外來的新東西,仍然要透過自己舊有的行為模組重新去消化吸收,所以很多觀念不是那麼容易改變,例如:防護具的使用。

慢性病 / 職業病 的混淆 ~ 健康工作者效應


我想講者應該是想說老化所造成的疾病和職業促發疾病,容易被做工的人所混淆;搬重的久了,就是會腰痠背痛,椎間盤突出;電焊久了,就是眼睛會有問題;因為我的前輩也都是這樣,所以這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了這個工作,就要認份。

人家老師傅做那麼久都還能撐下去,我一下子就不行了,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卻忘了考慮到【健康工作者效應】

自營工作者的迷思 ~ 愛拚才會贏


自己當老闆後,就會低估傷害、高估能力;想著多賺一點錢,苦痛終將過去,最後造成長時間的過勞,錢還不一定花得到。

工地的酒和檳榔 ~ 不可取代性


【酒】:喝了就不用想那麼多;面對單調重覆性高的工作,時間就會過得比較快了;天氣冷,喝了才能做事;最後就變成了依賴性。

【檳榔】:吃了會比較有力、發熱,有提神的效果,覺得口香糖還是差很遠。

重點還是取得的容易程度,造成了這些東西的不可取代性;可能工地門口的福利社、小發財車,甚至是隨叫隨到的小蜜蜂就可以買到了,我為什麼還要大老遠跑去買什麼薑茶、燒仙草和口香糖的。

對醫生的態度 ~ 低信任、高期待


覺得醫生不能理解他們在工地所遇到的苦難,又期待著能為他們緩解病痛;心目中最好的醫生就是要有:1. 仙丹妙藥 【解除症狀、快速復工】 2. 耐心和同理心 【了解他們的苦痛,多聽他們說一些】 3.  接地氣 【開立可以達成的醫囑,而不是只會空口說白話】 4. 提供補助資源 【如何申請、去哪兒申請等等】

分科過細,不知道要看什麼科;轉而求向馬上可以看到病的診所。
【其實,不知道看什麼,可以看家醫科呀,處理不來再轉診;診所也是有職醫專科的啦...就是我】

外勞就醫的隔閡 ~ 語言


語言就是最大的問題,無法完全表達症狀,仲介找來的翻譯可能也不能完全傳達他們的意思;對他們來說,看病就會減少賺錢的時間,所以非不得已,也不想看病。

特別的人際網絡集散地 ~ 宮廟


訊息來源、人際交流,可能都從這兒開始;監工找不到工班時,可以利用這個網絡,那職業病科的醫師,應該怎麼利用這個,才能切入基層,仍值得深思。

申請職業病 ~ 望之卻步


行政流程麻煩,看診要好多次,每次就診,都是喪失賺錢的機會,所以真的會去申請的,通常都是很嚴重的,反正也不能工作了,就去申請吧。

對工會的態度 ~ 無感


真的只有大型企業中的工會才有話語權;一般就保個便宜的,有送贈品的工會就對了,反正也用不上;所以常會有泥作去加入園藝工會等情況。

心得感想


相互了解,才能破除迷思與僵化的系統;不僅是我們應該多去了解基層勞工的心聲,更應該讓他們對醫療系統有所了解,在基層的診所也可以為勞工作很多事情,不只是來打打止痛針而已,這也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研究生的職業風險


好啦!看到標題可能就會有人問我了,研究生?丫就還是學生呀,學校環境那麼單純,怎麼會有什麼風險?

另外,還會有人問到,那研究生算是一種職業嗎?連勞工都不是吧?

相信有念過大學的都知道,研究生學長姊,就是常常會在課堂上擔任助教的角色,三類組的實驗課,一定都會有這些大小助教,真的教授反而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我的印象中,他們就是領著少少的薪水,還要被教授拗(我找你當助理就是肯定你的能力),還要肩負著上級指示的學術傳承的重任,為了生活可能還要去多打幾份工,連個勞健保都沒有。

然而,在104年6月17日,勞動部和教育部,分別頒布兼任助理學習與勞動相關之兩原則,把兼任助理分為「學習型」和「勞動型」兩種;對於勞動型加以規範,應符合勞動法令規範。不過,這也只是個原則罷了,連行政命令都稱不上。要是我想要便宜好用的人力,一定想辦法把他們都變成學習型。反正要是真的被抓包了,到時候再來道歉當志工就好。說不定現在學校內的很多兼任助理,都還不知道有這個指導原則存在?

想了解更多兼任助理相關的勞動指導原則,請上勞動部官網 (由此去)


好啦,我們回歸正題,剛剛談到的是研究生有兼任助理的情況,要考慮到他們的勞動權益,因為他們就算是勞工。而單純就研究生而論,他們會面臨什麼職業風險呢?

超時工作 ~ 過勞


新聞常會講到,台灣的學生過勞,光是學校的上課時間就獨步全球,更遑論下課之後要去上補習班。

國高中就那麼耐操了,當起研究生,就不用回家了;做個實驗,跑不出結果,應該也不敢離開實驗室吧?

【謎之音】反正你在等跑膠的時候也是在放空,這個不能算進工時吧?
等等!這個論調和公路總局局長陳彥伯的手握方向盤才算工時的理論有什麼不同!

雖然研究生年齡相對年輕,不太是腦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你叫那些博班畢不了業的學長姊怎麼辦!),但是這樣的勞動條件,再加上沒有勞保保障,真的有個萬一,只靠學生保險,相信也會對家庭造成很大的衝擊。

依實驗室種類所產生的危害 ~ 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


危害會因為實驗室的類別不同而有差異,一般人印象中的國高中的實驗室,和現實中研究生在用的實驗室,會有很大的不同唷!

然後,實驗做一做肚子餓了,可能就從神奇的櫃子中找出珍藏的零嘴就開吃了;另外,走道上也常常都有些不知道是哪個老師放不下的實驗用冰箱,甚至還有一些高壓鋼瓶。

總之,所有你在廠區想得到的危害,在實驗室都可能看得到。更別提兩個的管理上的差異了,工廠還會怕勞檢來查,到時候還會罰錢什麼的。學校常常就只是勸導而已。

壓力、壓力、壓力


腦中沒有idea的壓力,實驗失敗的壓力,同儕間競爭的壓力,人際相處的壓力,老師喜歡你也是壓力,老師不喜歡你也有壓力...這麼多種的壓力,如果沒有適時處理,長期下來,很容易造成許多心理或生理的疾患。

在反覆的挫折中,不論是被指導教授電、被學長姊笑、被同儕超越,最後會出現覺得我自己並不夠好的感覺。當時可能是甄試第一名進研究所,或是直接被指導教授相中升博班,原來的優越感,反而會成為「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的高風險族群。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指出,47%的碩博士研究生有憂鬱症傾向 (2015年發表);而有10%的研究生曾考慮過自殺 (2005年發表)。 ~ 資料來源


結論


常有人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研究生的環境更是;而且在更小的生活圈中,人際關係的張力會更加放大,上下的階級差異也越趨明顯。這些心理上的壓力,再加上長時間趕論文的過勞條件,很容易讓人生病。更別提實驗室環境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危害物質了。

網路流傳著一句笑話【研究生不死,只是生不如死】,或許我們在覺得有趣的當時,更應該了解一下身旁正在念研究所的朋友們,是不是需要我們的協助呢?

一句簡單的關心,或許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眼淚之後


要說到剛開始在看門診時,最怕遇到的狀況,絕對不會是一來就大聲咆嘯,暴力相向的病人【這個就叫警衛來了】;更不會是疾病太複雜,完全看不懂的病人【這時就毫無懸念的轉診了】。

反而是在門診潸然涕下的個案,是我最不會處理的狀況了。

在住院醫師的時候,往往就是讓個案哭,宣洩一下情緒;一開始連個面紙都不會遞,還是跟診人員貼心的送上(遙想當時真是菜逼巴)。但是,哭完了,然後呢?這個情緒的球要怎麼傳下去?

隨著看診的經驗變多,人生的閱歷也漸豐,處理起來也慢慢比較得心應手了。【雖然5年、10年後,再回來看到這篇,應該也會有那時候還可以做的更好的感觸吧?】就先來聊聊目前我是怎麼去面對一個在門診哭泣的個案吧,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上也很有幫助。

結論寫在前面:
處理誘發情緒的事件,而不是情緒本身。

好吧,相信有人看到這句已經上一頁跳出了,因為不知道在寫什麼!有緣分的版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一步一步地分析下去。

給出時間和空間


在門診時,當個案哭泣,我會留點時間給他好好的哭一下;當然,如果有空的診間或諮詢室,會協助他前往這樣獨立的空間,先宣洩一下,再重新整理。

回到生活中也應該是如此,不論對方是喜、怒、哀、樂,當情緒處在極端狀況時,是聽不進任何話的,只是沈浸在自己的情緒狀況中。所以,也應該留給對方一些時間和空間,一旦離開了這個極端的情緒,才有繼續談下去的可能。

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人類對「鏡像神經元」的研究,已經指出它和同理心有相關性;所以在別人哭泣時,自己也會感同身受;但是,你畢竟不是對方,面對同一個事件,100個人,就會有100種處理方法,表現的情緒也會不同。曾經聽學弟妹說過,當病人在診間哭的時候,他也很想哭,因為不知道怎麼幫他,有種無力感甚至是罪惡感。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會落入這樣的陷阱中;當有人哭泣,總是一邊說著「不要哭、不要哭」,一邊想著有什麼可以幫得上忙的,而常常你覺得自己根本沒有錯,甚至和你完全無關。久而久之,哭泣就變成要脅你的手段,利用你的同理心,來達成他的目的。

所以,你可以同理,但不應該有你應該對他的情緒負責的謬思。

引導而不要建議


當情緒和緩之後,接下來應該要處理事件本身了;大部分的個案,在流下眼淚之前,已經對這件事情,在腦中想過數十種,甚至數百種的處理方式了,這時只需要問問「那你覺得接下來要怎麼辦?」,通常話匣子就開了,開始和你討論之前沙盤推演的各種利弊得失。就像許多來看診的病人,對於自己的病情已經有預想好的劇本了,醫師只要多問一句「你覺得這個病情是怎麼引起的?」,常常就可以抓到病人最擔心的那個點了。

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對個案的人生下指導棋,特別是你在門診那麼短的時間,就以為你夠了解他了,用這樣收集到的訊息碎片,提供你認為對的建議,最後只會割傷這脆弱的醫病關係。

在日常生活最常見到的場景,就是父母在處理小孩子的情緒時,往往都用上對下的語氣,有時不是用建議,甚至是否定這個情緒。

例如:參加完指考成績不理想,小孩就躲在房間裡好幾天不出來,爸媽常會出於關心,就說:沒關係,努力不夠,下次再拚回來就好啦!【內心OS:我已經很努力了,你還說不夠】;或是,一個小朋友跌坐在地,開始哭泣;爸媽可能就說,又沒受傷,哭什麼哭!【內心OS:我就是痛,被嚇到,連哭都不行嗎?】

最後


寫給未來的自己,如果之後有什麼更好的方式,來處理這樣的問題,記得回來嗆我;也歡迎各路友人,來分享一下,自己是怎麼去接這個情緒的球?不管是在診間,或是在生活中,讓我多學學吧,在此就先謝過了。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請不要再努力了!



在去年的日劇【Dr. 倫太郎】中,第一集就出現了這個名句
請不要再努力了!
真的深深打中我的心,我在臨床上看到的很多個案,似乎也都可以請他們不要再努力了。當然,這兒說的不努力,不代表放棄,而是重新省視自己努力的目標是否正確。且聽我娓娓道來。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不外乎就是「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你有勇氣繼續拼搏下去;然而,在門診,卻常常看到一些個案,為了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努力,最後搞到自己身心俱疲,身體上也出現了許多病症,需要到尋求醫療協助。

例如:

  • 婆媳關係不好,媳婦不想把家庭的氣氛搞僵,拼命迎合婆婆的想法,想要改變婆婆對她的刻板印象,然而,只是換來更多的責難和刁難。
  • 先生已經外遇多次,但是顧及小朋友還小,不能沒有爸爸,總想著自己能不能多做些什麼?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希望能挽回這段婚姻。
  • 小孩出生時有先天性遺傳疾病,父母在傷心之餘,更努力的回想在周產期,甚至是計畫懷孕之前,是不是少做了什麼?還是吃了什麼不該吃的?做了什麼不該做的?到最後日不下飯、夜不成眠。
  • 癌末的病友,從醫師宣告建議進入安寧緩和的醫療後,就開始和家人努力地尋求根治的方法;求神問卜、民俗療法、草藥偏方,而生命就在這一片忙亂中,錯過了好好告別的機會。家人總覺得沒能幫上忙而自責不已。

和他們聊聊時,最常接收到的訊息是:「我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彌補這個錯誤,或是減輕自己的罪惡感」,然而,卻沒有認知到,事情分成兩種,一種是【力所能及】,另一種則是【上天才能決定】。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徒勞無功的!但是,大家都厭惡失去,所以當一開始投入了自己的努力,卻一直沒看到想要的結果時,往往想的都是投入更多的心力,而不是認賠殺出。就在這樣的循環當中,投入的就不再只是自己的時間、金錢,更多的是自己的快樂和健康了。
延伸閱讀:經濟學理論中的「沈沒成本」,連結附上的這篇文章有點長,不過很多生活上的例子,我覺得很容易理解這個概念。(由此去)

 給周遭親朋好友的建議


在說出「加油」前,你可以多想一想。特別是你還不清楚當事人做過什麼努力!一句加油,非但沒有幫到對方,反而否定了他之前做過的所有努力,有時真的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也知道你們很想幫助當事人,然而,當你不知道要做什麼來表達你的關心時,適時的陪伴和聆聽,是不是更溫暖人心呢?

最後


「盡人事、聽天命」雖然已經是個老梗,但是有多少人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呢?在努力過後,適時的放下,肩上的擔子輕了,頭抬得高了,是不是人生又更開闊了些呢?

長期站立的職業風險


在對辦公室族群衛教的時候常常會說,「能走動就不要站著,能站著就不要坐著」;然而,有些勞工的工作性質,則需要長時間站立,這樣是不是就比一直坐辦公桌的人要健康呢?

當然不是!不然我為什麼要寫這篇...

所以,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長時間站立,會有什麼職業風險吧?


站立時較耗能量


安靜坐著休息時,定義為1MET (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代謝當量);而當站立時,則為1.3MET,比休息時增加了30%


站立工作的比例


根據2012年,在歐洲針對工作的調查中發現,47%的勞工,有超過75%工作時間站著的。
資料來源:Fifth European Working Conditions Survey

長期站立的危害


  1. 下背痛
  2. 心血管疾病:頸動脈粥狀硬化、下肢靜脈曲張
  3. 疲勞/不適感:肌肉痠痛、足底筋膜炎
  4. 懷孕相關問題:早產、流產

更有一篇研究指出,在5個小時的站立工作後 (55分鐘站立-5分鐘休息;另給30分鐘的吃飯時間),下班30分鐘後再測量,肌肉仍處於疲勞的狀態。【這個實驗設計,對很多勞工來說,真是超佛心的呀,還有固定休息時間呢】
資料來源:Garcia, Maria-Gabriela, Thomas Läubli, and Bernard J. Martin. "Long-term muscle fatigue after standing work." Human Factors: The Journal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2015): 0018720815590293.

 高跟鞋


高跟鞋在很多職場的女性都是公司規定要穿,那我們也來看看長期穿著高跟鞋對身體的危害。

有個研究,來比較高跟鞋老手 (鞋跟超過5公分高,每週大於40小時,至少2年) 和新手 (每週小於10小時) 的肌肉特性及相關危害。發現常穿高跟鞋的人,肌束張力較強,而且要誘發肌肉收縮的電位較高,所以就會更早出現肌肉疲勞的現象,也更容易受傷。
資料來源:Cronin, Neil J., Rod S. Barrett, and Christopher P. Carty. "Long-term use of high-heeled shoes alters the neuromechanics of human walkin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2.6 (2012): 1054-1058.

 另外有篇系統性回顧的文獻,高跟鞋會導致姆趾外翻、肌肉骨骼傷害;但不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資料來源:Barnish, Maxwell S., and Jean Barnish. "High-heeled shoes and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a narrative systematic review." BMJ open 6.1 (2016): e010053.

結論 


依據文獻資料,長期站立對身體的危害並不會比久坐還少,所以應該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另外,因為每個人的肌肉耐受度不同,目前也沒有指引說明,站立多久就應該休息。最後整理一些小建議,來預防長期站立的危害。

預防小技巧


  • 站久了,應該要走動一下,增加下肢的血液回流
  • 雇主應提供椅子,供久站的勞工可以適時休息
  • 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下肢靜脈曲張產生
  • 盡量不穿著高跟鞋;如果非穿不可,請選擇較短鞋跟的
  • 可使用對足弓有支撐力的鞋墊,減少足底筋膜炎的發生
  • 下班後,適時休息、按摩及抬高,都可以加快局部疲勞的復原
  • 孕婦請避免久站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做工的人


今天看的是這本書「做工的人」,書中描寫的主要是工地勞工,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作者用一種平實而深刻的筆觸寫了出來,讓讀者能夠一窺那高聳圍籬內的酸甜苦辣。對於想要多了解這個族群的人,是本很棒的書。

心得

這次結論直接寫在前面:很好看,快去買!

雖然,民主自由的台灣沒有種姓制度;然而,這些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口,卻似乎永世不得翻身。社會的氛圍、資源的剝削、民眾對他們的態度、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最後,連自己都認為一輩子就是這樣了。

作者細細地描繪著他身旁的各種工地勞工(土水、板模、泥作、電工、外勞等),更拓及到附近生活圈的小吃部、檳榔攤、看板工,在字裡行間,除了心疼、不捨,更多的是對現狀的無能為力。

看完之後,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職業醫學的受訓過程中,常常看到的是身體撐到不能再撐,真的倒下來之後,才由家人帶來做職業傷病的評估。平常身上的病痛,能用藥物壓下來就不休息,能拖就拖,畢竟休息一天就一天沒錢領,看病吃藥也是要花錢的。

這些勞工在傷病之後,對於家人的虧欠,溢於言表;常常開口問的就是,這個病會不會好?開刀要休息多久?什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工?其實,背後想說的就是:我沒工作時,家人要靠誰養呀!

協助他們辦理勞保的傷病給付,在職業傷病期間,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投保薪資,但是常常高薪低報,甚至完全沒有勞保,只要一不能工作,真的就要面臨斷炊的慘劇。

這些情況,唯有讓社會上更多人了解,多些認識、少些歧視;我想當越多人去體會到他們生活的困境時,才能有機會改變。所以真的很推薦大家去看看這本書。

我們既然知道以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去斷定其社會階級以及地位是錯的,並且深惡讉責,那又為什麼不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呢? ~ 引述自書中

書很薄、情感卻下很重,讀完之後,心裡就像烈日曝曬後的皮膚一般,隱隱作痛。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婦女節快樂

今天是38婦女節,當然要向勞苦功高的婦女們說聲:「婦女節快樂!」

然而,在職場中,常常見到的是對婦女不友善的態度。有人可能會說,現在不是有:生理假、產檢假、育嬰假...等,還不友善嗎?殊不知,有些公司這些假不好請,或是請太多假,同事還會在背後說三道四,怎麼請了一個一直需要請假的員工,有時甚至在招聘時,就技巧性地不選女性員工。

這些還是來自於家庭外部的壓力,一旦結婚、生小孩後,有些家庭就會出現:「怎麼不自己在家顧小孩呀?」「這麼小就送托嬰,以後小孩都不認你這個媽媽了!」「你出去賺也沒有幾個錢,找別人帶差不多剛好打平,為什麼不直接離職在家就好了?」,種種質疑的聲音會出現。(也是因為社會氛圍的關係,這些疑問,很少對男性詢問。)

在職場做健康諮詢時,其實也常常有女性的勞工就結婚、懷孕、生產後,在工作上要怎麼適應來做討論。我覺得工作,當然一方面是為了收入,但還有很重要的一塊是成就感。我絕不是說在家打理家務、帶小孩沒有成就感,而是大家把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常常連一句感謝都沒有。但是,打理家務這檔子事,只有偶而在朋友到家裡來坐坐時,才會聽到「哇!你們家整理得一塵不染」才會有點回饋,而常常聽到的則是家人說「丫你不是整天在家,家裡還亂成這樣!」,這種一句話讓家庭主婦爆氣的發言。帶小孩就更難得到及時的回饋了,特別是3歲之前,其實大家不都是吃、玩、睡,很難看得出照顧品質的差別 (總不會有人一天到晚去說,你看!我們家顧的超好,都沒有紅屁屁過呢!);久而久之,就可能在一堆雜事中,有種不知為何而做、為誰而做的感覺了!(自己有在帶小孩的其實也知道,顧小孩其實比上班累多了!)

最後,說個小故事,母親在小時候常跟我說,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她一邊照顧我,一邊準備公職人員考試。邊看書,還邊有個小鬼頭在和她搶書,過程雖然很辛苦,最後還是金榜題名了。但因為種種的原因,放棄了這個職缺,而在家當個全職的家庭主婦。雖然,她總是說:「看著你健健康康長大,沒有為非做歹,她就對當初的決定沒有遺憾了。」;然而,隨著我慢慢懂事,其實她一定是很在意,才會常常提起,不是嗎?

希望兩性之間,能多些溝通、互相尊重,雖然我們離兩性平等還很遠,但是不努力,永遠沒有機會;我不想看到這種在家庭和工作間的抉擇,成為女性生命中的遺憾。也對自願選擇全心投入家庭的人,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至少,我是沒辦法做到)。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聽到壞消息的5大心理變化


這個心理模型,由臨終關懷之母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其「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指出了臨終前的五階段,也有人稱為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分別是: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憂鬱(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其實,在臨床的使用上,不單單是在安寧病房臨終的病人,其實只要是面臨突如其來的壞消息,都可能有這5大心理變化。(當然,在書中也提到,有些人不會經歷所有的階段,也可能出現的前後順序會改變)

我們就舉些生活的例子,來看看你是不是也會經歷這5大心理變化呢?

1. 被警察抓到紅燈右轉


否認:

警:(嗶嗶)來靠邊停一下,你知道紅燈不能右轉嗎?
民:沒有呀!你哪裡看到我紅燈右轉的?我就跟著前面的車順順過來的。
警:我們都有錄影,你想看一下影片嗎?

憤怒:

民:丫前面那麼多台機車都不抓,為什麼只抓我?你們躲在這兒像在抓小偷一樣,為什麼不認真去抓搶匪,我一個市井小民,你處處要為難我!
警:來,行照駕照來一下。

討價還價:

民:警察大人,不要這樣啦!我第一次來這附近,路都不熟,可以放我一馬嗎?我知道我錯了啦!剛剛講的都是一時氣血攻心,不是有意的啦。
警:(開單中)
民:不要這樣咩,阿sir,不然可不可以開個未扣帽帶就好了,不要那麼硬咩。
警:(遞出罰單)

憂鬱:

民:(收下罰單,簽完名)唉唉,好幾天的餐費又泡湯了!接下來要吃泡麵度日了啦⋯⋯

接受:

民:(回家後,拿出皮夾內摺得整整齊齊的罰單,開始查要怎麼繳錢)哇,期限內不繳還會變貴耶!好吧,去便利商店領個錢,繳一繳好了。

2. 公司公布裁員名單


否認:

不會吧?這單子會不會寫錯了呀?我怎麼可能會被裁員?今天是愚人節吧?

憤怒:

X的!隔壁那個每天都把茶水間零嘴吃光的廢材怎麼沒被裁?老闆眼睛是瞎了嗎?(以下省略一千字髒話)

討價還價:

(氣沖沖地敲主管的門,一個箭步衝進去)老闆,我們家上有70歲老父,下有3個小孩要養,你這樣裁員,叫我怎麼生活呀?可以有點轉圜的餘地嗎?你真的要這樣玩,不怕我們告到勞工局嗎?拜託啦,看在我之前還幫你做了不少雜事,可以不要裁我嗎?

憂鬱:

唉,死定了!回家要怎麼跟老婆交待呀?我還有30年的房貸要繳耶!現在房價又跌,一整個就被套牢了!

接受:

看起來就是這樣了,還是快點去找個工作比較實在。再和被裁員的同事們,一起向勞工局申請調解。

【註】:「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關於此種勞動爭議,勞工可依調解、仲裁或向法院起訴之方式解決紛爭。不清楚的,可以直接洽詢各縣市勞工局。

3. 女朋友說驗孕棒出現2條線 (恭喜你當爸爸了!)


否認:

真的假的!我不是每次都有戴套子嗎?怎麼可能是我的!

【註】:沒有一種避孕方式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不要隨便說出「怎麼可能是我的」這句話,對女生很不尊重;你別急著吐槽我,那把睪丸或卵巢摘掉就百分百了,那應該不是避孕了?而是絕育!

憤怒:

一定是那天旅館提供的套子品質不好啦!看它的生意那麼差,一定放過期了,不然就是破了?我要向旅館求償啦!

討價還價:

(碎念完後,轉向女友)呃,妳要不要再買一支試試看呀?剛剛查了一下網路,說可能有偽陽性耶!還是妳放太久才看結果,也可能變成兩條線耶!

(買了支新的,還是兩條線)

憂鬱:

糟了,我一定會被妳爸打死啦!(知道會被打死,當時還敢亂來!〖有女兒的作者不小心爆氣了〗)我們收入那麼少,要怎麼多養一個小孩呀?

接受:

(和女友好好討論後,也得到雙方父母的諒解和支持)我想,我們可以一起好好努力把這個孩子養大的。

【註】:未成年懷孕,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可洽勵馨基金會成立的「未成年懷孕求助站」(0800-25-7085)


結語


疾病的診斷與告知的過程,病人也都會經歷這些心理的變化;也因為如此,常常會去尋求第二、第三意見,看看其他醫師怎麼說(這還算好的),有些會轉往尋求街坊鄰居,或是地下電台。

其實,只要心中有疑慮,或是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和你的醫師好好討論;每位家庭醫師,都一定會好好陪你度過這些階段;畢竟,我們就是你接下來的戰友,如果沒有互信,最後一定會失敗做結尾。

最後,不是只有你會遇到這些心理的變化,大家都一樣;需要幫助時,請不吝讓身邊的人知道,沒有人會棄你於不顧的。反而都悶在心裡,久了會悶出病的。如果真的沒有傾訴的對象,到附近的診所掛個號,找醫生聊聊也是不錯的解決之道。